2025年9月7日策略红,注定要被写入年度国际大事记。
这一天,东亚、北美、东欧同时爆发足以撼动地区稳定的大事: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宣布辞职,结束仅一年的任期;美国华盛顿、芝加哥街头挤满抗议民众,反对总统特朗普的派兵计划;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空袭,基辅政府大楼燃起熊熊烈火。
三件事看似独立,却都藏着权力博弈的影子,日本自民党的派系斗争、美国中期大选的政治操弄、俄罗斯对西方的军事反制。
它们像三颗投入全球格局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正不断扩散,未来是否会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,全球都在屏息观望。
日本政坛“地震”
9月7日一早,日本NHK的突发快讯让整个东亚政坛震动,首相石破茂宣布辞职,理由是“不愿看到党内分裂”。
但翻开自民党的执政记录,这个理由更像一层遮羞布。
展开剩余88%2025年7月,自民党与公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国会两院大选惨败,众议院465席中仅拿下218席,失去过半优势,党内对石破茂的批评声从此没停过。
而真正压垮他的是一场深夜密谈。
9月6日晚,石破茂在首相官邸与自民党副总裁菅义伟策略红、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闭门谈了2小时。
菅义伟是安倍之后的“过渡首相”,手握党内元老资源;小泉进次郎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,被视为“下一代掌舵人”,两人带着“维护团结”的名义劝辞,实则是党内高层的集体施压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菅义伟离开后,小泉又单独留下谈了半小时,内容至今未公开,但次日石破茂就宣布准备辞职,彻底退出权力核心,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。
菅义伟
他的这场辞职让日本陷入双重困境,内政上,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,2025年8月核心通胀率仍达3.2%,远超2%的目标,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抱怨此起彼伏,而首相更迭意味着经济政策将陷入停滞。
外交上更尴尬,石破茂上周还在记者会上表示“正协调邀请特朗普访日,解决美日汽车关税争端”,如今他卸任,美国白宫直接回应“不会与即将离任的外国领导人推进重要议题”,美日外交瞬间陷入空窗期。
可以说,自民党这场权力洗牌,最终买单的还是日本的民生与外交。
美国内乱升级
当东亚的日本还在为首相辞职焦虑时,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已被抗议声淹没。
9月7日清晨,华盛顿特区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,5000多名抗议者举着“还华盛顿自由”“拒绝军事占领”的标语游行,人群从白宫延伸到国会山,导致市中心交通瘫痪。
同一时间,芝加哥密歇根大道也聚集了3000人,反对特朗普“向民主党城市派兵”的计划。
这场混乱的源头,是特朗普8月的一纸声明。
当时他宣称,华盛顿、洛杉矶等“民主党主政的城市犯罪率比去年升15%”,要从得克萨斯、佛罗里达等共和党州调国民警卫队“恢复秩序”,甚至威胁“必要时动用正规军”。
五角大楼披露,已有20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进驻华盛顿,而华盛顿特区检察长当天就起诉特朗普,指控其“违反《地方自治法》,非法干预地方治安事务”,这成了抗议者的“定心丸”。
更深层的矛盾藏在选票里。
2026年美国中期大选临近,特朗普把“治安问题”当成攻击民主党的武器策略红,却没料到民众早已不满。
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,因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,2025年8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升4.1%,加上医疗补助政策削减,约300万低收入者失去医保。
这次抗议,本质是民众对“政治操弄凌驾民生”的愤怒,如果特朗普执意派兵,恐怕会像2020年“黑人的命也是命”运动那样,引发全美范围的动荡。
而就在美日陷入内耗之际,乌克兰的夜空被爆炸声划破。
俄军空袭警告西方,欧洲陷入两难
9月7日凌晨,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发布紧急通报,俄军动用832架无人机和13枚巡航导弹,空袭基辅、哈尔科夫等6座城市,其中一枚无人机击中基辅赫雷夏蒂克街的内阁大楼,这里有总理办公室和内阁会议厅,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首次遭直接袭击。
乌克兰相关部门称,袭击造成2死18伤,其中1名是5岁儿童,惨烈场景刺痛国际社会。
俄军的行动,是对欧洲的直接警告。
此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,以欧洲为主的26国已达成共识,计划“在俄乌停火协议框架下向乌派维和部队”。
9月5日,普京在联邦安全会议上明确表态:“任何北约国家或欧洲国家向乌境内部署军队,都将被视为俄军的合法打击目标。”
话音刚落,导弹就飞向基辅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解读称,这是“用行动证明警告不是空话”。
欧洲现在骑虎难下,毕竟若欧洲士兵遭俄军袭击,各国无法承担战争升级的后果。
而乌克兰的处境更艰难,美国战争研究所分析,俄军已调10个旅级单位到顿巴斯,沿M03公路推进。
这条公路是乌军从哈尔科夫向顿涅茨克输送弹药的关键补给线,一旦被切断,前线乌军将陷入“弹尽粮绝”的困境。
目前来看,尽管有着美欧的斡旋,但这场冲突短期内看不到停火希望。
全局审视
日本政坛动荡、美国社会分裂、俄乌冲突升级,这三件事看似分散,却共同指向全球格局的一个真相,即旧有的平衡正在被打破,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。
日本自民党的派系斗争,暴露了日本政治模式的脆弱性,其外交依赖美国的现状,也让东亚合作蒙上阴影;美国的抗议潮则说明,国内极化正削弱其全球影响力,特朗普的“本土优先”政策,让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度持续下降。
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空袭,更是将“大国威慑”摆上台面,欧洲在安全上“依赖美国”的弊端彻底显现。
对比之下,中国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珍贵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8月报告预测,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达5.2%,远高于日本的1.1%、美国的1.8%;在外交上,中国坚持“劝和促谈”,推动沙特伊朗复交、促成多国加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成为全球稳定的“压舱石”。
不过,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,日本新首相若偏向“鹰派”,可能加剧东亚军备竞赛;特朗普若借中期大选扩大权力,美国内乱或升级;俄乌冲突若波及北约国家,后果更不堪设想。
结语
回望9月7日的三场动荡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三个国家的单独危机,更是全球格局重构期的“阵痛”。日本首相辞职背后的派系斗争、美国抗议潮中的民生焦虑、俄罗斯空袭里的大国博弈,都在提醒世界: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动荡中独善其身。
对于中国而言,在这场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中,保持自身稳定是基础,积极参与全球治理、推动多边合作是方向。毕竟,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唯有合作与理性策略红,才能抵御动荡的冲击,为人类发展找到更稳妥的道路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阳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